知道俞大絪教授,是因为60年代初期流行的一套英语教材。这套教材共8册,许国璋主编第1、2、3、4册;俞大絪主编第5、6册;徐燕谋主编第7、8册,配套成龙,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四个学年的精读课本。
那年头,大学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人才,对于阅读和写作要求较高。然而,英语教材面对“纸老虎”的资本主义,忌讳很多。无论选择课文还是用作翻译练习的中文材料,都必须十分“无产阶级”,主编者只能“戴着脚镣跳舞”,煞费苦心。 这套教材最大的特色,在于每课后面的“练习”。通过中英对译,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。每课最后还有“语段” 中译英练习,“语段”的长度和难度也是逐步加长加深,而且和课文有相当大的关联。个人感觉,真要学好英语阅读和写作,而不是仅仅满足于“应考”,这套教材实在是为中国学生度身定做的佳作。我也曾经从俞大絪主编的《英语》第5、6册选取一些篇章自学,受惠良多。
改革开放伊始,百废俱兴,社会上求贤若渴。许多单位招聘人才,都把“许国璋英语1——4册”列为英语考试内容。再加上后来持续的“英语热”,“许国璋英语”一时声名大噪,几乎无人不知。仿此,我把《英语》第5、6册称为“俞大絪英语”。
不过,也许因为“许国璋英语”是基础英语,适用者众;后面几册相当“难”,“阳春白雪”,不适合自学,知道俞大絪、徐燕谋的人,要少得多。然而,这几位主编,都是当时英语学界的泰斗。比如徐燕谋先生,中英文学都有深厚根底,连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都以兄事之。我打过一个比方:“许国璋英语”是平民才子;“俞大絪英语”是贵族气派;“徐燕谋英语”是名士风流。
在整套《英语》教材中,“俞大絪英语” 把守英语基础阶段学习的关口,上接“许国璋英语”,在巩固、加深语言基础的同时,引导读者逐步从语言学习过渡到诗歌、戏剧、小说、散文随笔等不同体裁英、美文学的学习,以便衔接“徐燕谋英语”。显然,这个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学习非常重要,而作为这一阶段教材的主编,非中、英文功力深厚者不办。
俞大絪是绍兴名门后代,她的令堂曾广珊,是曾国藩的孙女,擅长诗文,有《鬘华仙馆诗钞》留世。她9岁时在上海一家英国伦敦教会办的麦伦女校就读,受到严格的教育和训练。每天晚饭后,她与比她年长一岁半同校就读的姐姐大缜一起,在母亲卧房的小板凳苦读英文。12岁时,进入上海圣玛利亚书院,这是美国圣公会办的一所女校,由英美人士讲授英文。通过几年的学习,英文的阅读和写作都已驾轻就熟。俞大絪不仅能把中国诗词译成押韵的英文诗歌,还学习了自然科学和许多中国古文名篇、诗词,并在钢琴学习上花了许多时间。
俞大絪1931年毕业于沪江大学。当时,她曾着力研究过约翰?曼斯菲尔的作品。1934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,1936年毕业,获文学硕士学位。1936年至1937年,在巴黎大学进修。抗战爆发后回国,和俞大缜一起,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外文系任教,居住在磁器口兵工署哥哥俞大维的住所。冬天到学校上课时,俞氏姐妹都涂上口红,穿着狐皮大衣和长筒丝袜、高跟鞋,在抗战年代十分引人注目。当时,俞大缜讲英国文学史,很严格,历史年代、作者生平、代表作介绍、文学风格等,都要求一字不差地背,学生们都有些怕。俞大絪讲英国小说和英国诗歌,讲得生动逼真,引人入胜,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。1943年,俞大絪主要研究英国当代诗歌倾向。1946年中央大学复员回到南京,俞氏姐妹仍在中大外文系任课。同年,俞大絪赴哈佛大学进修。1948年回国,先后在中央大学、中山大学和香港任教。
1949年后,俞大絪和姐姐大缜一直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,主要从事高年级英语教学。她曾经开设过英语选读、英国小说等课程,晚年集中精力编写教材,培养青年教师,为青年教师开课,进行个别辅导,耐心指导、严格要求,认真批改作业,为北大英语专业造就和培养了一只优秀的英语教师队伍。
那时,俞大絪住在北大燕南园一处平房内,房子虽然暗暗的,而四周书橱壁立,里面塞满了书。尽管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她的生活态度依然保持严肃和精致。一位晚辈去探望她,看到她头发梳得很整洁,穿着对襟的深色丝棉袄,上面绣着暗花纹,依然显得雍容华贵。见到来客,她满脸是笑,开朗快乐,也喜欢讲话。
俞大絪的丈夫曾昭抡,是曾国藩的侄重孙,著名化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。1957年他被错划成“右派”,后分配到武汉大学。1966年8月24日,俞大絪在北京家中遭受红卫兵抄家及侮辱,是夜饮药自尽。翌年,曾昭抡也在武汉逝世。
俞大絪的父母曾广珊、俞明颐共生了十三个儿女。依照俞家族谱中“文、明、大、启、声、振、家、邦”的排行,兄弟姐妹均以“大”字为名首,第二个字取绞丝旁的字。除了三个早夭外,其余十人为:大维、大纶、大绂、大絜、大纲五子;大缃、大绚、大缜、大絪、大綵五女。同胞昆玉,都是一时之秀。
长子大维,声名在外,广为人知。次子大纶,勤奋好学。1926年初夏,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保送美国留学。临上船前到房顶天台收拾晒好的衣物,不幸失足坠落亡故。三子大绂,中国科学院院士,著名植物病理学家,农业微生物学家和农业教育家,中国现代植物病理学奠基人。四子大絜,才华过人,却体弱多病。二十岁时,在庐山牯岭疗养医治肺痨时病逝。五子大纲,中国文化大师、戏曲专家,一生作育英才无数。
长女大缃早亡。次女大绚,聪慧端庄,既能写诗填词,又会刺绣绘画,还专门跟英国老师学过英文,后以难产去世。幺女大綵是傅斯年的太太,她也是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外语系,学贯中西,一如她两位姐姐。1949年以后任国立台湾大学英语系教授,退休后移居美国。
次女大绚去世后,俞明颐一直瞒着妻子,直到次子大纶失足坠亡,才一并告知。事隔十年,曾广珊闻讯后当即晕倒。后来,她为大绚写了一首挽诗:
诗卷犹存未忍看,何年窃药下尘寰。月因雨过常生晕,花怯风侵每亦残。
书幌燕归金篆冷,画楼人去玉萧闲,堪怜失母遗雏小,遥望阊门肺腑酸。
曾广珊于1949年6月21日因心脏病久治无效在香港病逝。她的遗骨,葬在香港薄扶林道华人基督教永久坟场戊段五级A3706号。三女大缜整理了母亲散佚的遗诗,影印贻赠亲友留念,卷首有俞大維先生志词。
黄恽:春情一曲赠大絪(ernie转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