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居住在北京一个很繁华的小区里面,虽然也紧挨着大马路,但是相比起其他小区也算是闹市之中的宁静之地,因为有一堵墙把不大的空间分成了两个世界,墙外车水马龙,墙里花草遍地。 小区里面种了很多大树,高的矮的,开花的长青的都有,一位闲不住的老人还会找一些不碍事的墙根,刨出两道小沟,种上几棵大葱,不为了蘸酱,只是为了播种一份情愫、重温一份回忆,给没有孩子陪伴的心灵减少一点孤独。
小区中央有一块空地,安装了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,就成了老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去处,每天都能看到好多老人在那里晨练。孩子们肆无忌惮地在院子里奔跑,打羽毛球、滑脚踏车,可以尽情放纵,不用担心会撞到汽车,也不用躲闪乌压压排队过马路的人群。谁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玩耍,大人只需从窗户伸出脑袋大声嘱咐:可别出大门啊,然后就可以安心做饭了,因为她们相信墙里的世界是安全的。
让人感觉安全的因素其实有很多,院墙只是最外面的一道防线,小区大门会有看门的执勤人员,夜里12点就会封锁大门,那些想在深夜有点想法的人是没有机会溜进来的。每一个单元楼门口也都是封闭的大铁门,需要门禁才能打开。屋门也几乎都是防盗门,就连窗户外面都包围了一层锃光发亮的铝合金防护网。有农村人笑话城市里的房子是鸽子窝,其实他们不知道身居鸽子窝的妙处:城市里很多高楼都在2、30层以上,站在阳台上就可以俯瞰全城风景,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。
这份牵强的理由也算是自我解嘲吧,其实正是因为不安全才有了这些看似安全的各种措施。鸽子窝的比喻很形象,但是蜗居的这些人可没有鸽子那样洒脱。听老人讲,以前住平房的时候小区没有大门,那会楼下的自行车每天都丢,家家都有被盗的经历,甚至连楼道里的冬储大白菜都被一夜之间搬个精光。现在很少有丢东西的了,并不是小偷减少了,而是如今的小区建设得越来越完善,越来越人性化,社区管理也把安全措施放在了首位。
突然听说一条消息:中国不再建封闭小区 已建成小区逐步开放。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》部署了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“实招”: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,推进两图合一;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;树立“窄马路、密路网”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;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;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……。
顺着这个思路展望未来:楼下就是大马路,楼门口就是公交站点,人可以直接从电梯掉进公交车里。夜里你也别想安睡,喧闹声、吆喝声、喇叭声声声入耳。楼下就是臭气熏天的垃圾、污水,除了呼吸雾霾,还可以吸收各种油烟。小偷终于不用再左顾右盼地搜索保安在哪里了,可以大摇大摆地来去自如。三层以下的住户夜里睡觉都会提防窗户外有一双眼睛在扒窗窥视、、、、、、。天啊,那是怎样的一番和谐啊。
退休要延迟了,工资要下调了,看不起病,出不起国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蜗居在房贷还没有还清的鸽子窝里做着中国梦,享受这份墙里世界的短暂宁静。 如今,墙要被拆了,是要让我们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无处躲藏吗?
社区的封闭,是我们安全的保障。一直想不明白,这个意见出台的高远目标在哪里?上网一看,有人居然把曾经被我们坚决抵制和抨击的西方敌对势力捧出来救驾。说以美国为首的很多西方国家的小区都是开放的,所以我们也应该开放。这西方敌对势力真是个万能膏药,哪儿疼贴哪儿。有人说目前的中国国情还不适合民主,那连双层防护网都拦不住小偷的家园适合推墙开放吗?墙倒了,谁能给我们一个安全的家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