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口尝尝“梨子”的滋味
已故领袖在其《实践论》中,谈到实践的重要性,曾打了一个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: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,就得亲口尝一尝。这实在是至理名言,在现实生活中就不乏这样的事例。
椐王文濡《笔记小说大观》载;有一个少女在出嫁的时候,怎么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人,哭着问她的嫂嫂:“男婚女嫁,这是哪个王八蛋定的规矩?”嫂嫂说:“周公。”该女就把周公大骂了一顿。待该女满月从婆家归来,又问她的嫂嫂:“周公在哪里呢?”嫂嫂说:“你找他干什么?”该女一脸的幸福状,面带羞涩地说:“我想给他做一双鞋,谢谢他。”婚前婚后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,说明该女通过实践,已尝到“梨子”的滋味矣。
《笔记小说大观》还记载了一件事,说金陵(现南京)有一个叫段拂字去尘的青年后生,上京赶考,著名书画家米芾一生喜爱清洁,偶然见到他的简历,不禁大喜曰:“观此名字,必洁人也。”马上派人上门提亲,把女儿嫁给了他。可见米芾其人,不调查,不研究,只凭主观想象,至少在这件事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。
宋.李坊《太平御览》里,说有个叫车胤的孩子,好学不倦,可偏偏家里面贫寒,买不起灯油,夏天就央及他的母亲,缝了一个白色的练囊,内中盛上数十只萤火虫代灯,用来夜以继日地读书。这位车胤先生的先进事迹,还被写进《三字经》中,作为刻苦攻读的榜样让后人学习。偏偏咱清朝的“康熙爷”对此事有疑问,他在热河行宫消夏的时候,就命人捉来几百只萤火虫,装在一个大口袋里,通过实践根本看不清字迹,证明一千多年以来的“囊虫照书”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。所以他特地传下谕旨,告诉天下人, 书上说的不可全信,例如“囊中照书”就是如此。康熙作为一个封建帝王,尚且知道亲自实践,其精神实在可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