嫦娥三号从发射到登月,要经历什么样的程序呢?据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,嫦娥三号探测器分为着陆器和巡视器(即“玉兔”号月球车)。嫦娥三号首先于2日由长征三号乙火箭送入近地点200公里、远地点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,探测器在轨飞行约5天后,近月制动被月球引力捕获,进入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。此后嫦娥三号探测器还需要再次变轨进入椭圆轨道,最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动力下降。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,嫦娥三号不能像神舟飞船返回地球那样用降落伞减速,只能靠专门研制的变推力发动机实现逐渐减速,并选择合适场所降落。成功着陆后,探测器会释放出月球车,它们将进行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、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,以及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。
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“绕、落、回”三期,其中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“落”的主任务。探月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1日介绍说,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之战,对我国深度探索宇宙、和平利用开发太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因此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、总指挥马兴瑞总结说,无论是从我国探月工程的角度,从中国航天整体发展情况看,还是从世界深空探测角度看,嫦娥三号任务都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这种说法绝不是中国的自卖自夸。据“德国之声”报道,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韦伯博士认为,人类月球探测器的历史上,最值得一提的有两次,都由苏联科学家完成。一次是1971年10月4日结束的苏联第17次探月项目,探测器登月成功并在那里进行了11个月的工作。其间,它在月球上行驶10.54公里,传输2万张照片以及全景图,并进行了500多次土壤测试。另一次是1972年2月25日,探测器从月球返回地球,并带回159克月球土壤。从那时起距今40多年过去了,人类对月球的知识仍然没有丰富,反而显得漏洞百出,因此,“(中国)对月球的新探索是对丰富人类知识做出的贡献。”
是国家实力的声明
中国太空计划的“雄心壮志”赢得国外同行的敬意。“一个持久的谣言说,中国的太空计划只是复制俄罗斯航天技术。但事实上,中国在很多太空技术上已经领先,已经是三个航天大国之一”,德意志广播电台1日以“中国太空大飞跃”为题报道说,欧洲希望与中国合作,欧洲航天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苦学中文。德国航天局负责人沃尔内尔称,中国的太空能力非常值得尊重,中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面向未来的太空计划,嫦娥三号是中国太空计划坚实脚步的新的一步。
西班牙《国家报》的报道指出,嫦娥三号广受关注,正在绕月轨道运行的美国“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”将对其进行观测。近年来部分国家的航天活动由于缺乏支持,其太空计划飘忽不定。中国则制定了有效的探月计划。
英国《独立报》说,此次发射任务与中国近年来空间技术能力有条不紊的发展十分契合。当美国从再次登陆月球的计划上撤退时,中国制订了一个三步走的计划,努力向前推进,首先是对可能的着陆地点进行机器人探测,然后是在2025至2030年在月球表面实现载人着陆。天文物理学家怀特霍斯说:“这次发射嫦娥三号与中国探索太空的逻辑进展相吻合。每次太空任务中,它都让航天员执行更复杂的任务,每次探月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之上迈进一步。15年后下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很可能就是中国人。”
表面上看,嫦娥三号做的是苏联四五十年前就做过的事情,美国实现的载人登月还是中国下一步目标。但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马兴瑞强调,我们这次探索尽管与美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月潮存在时间差,但从技术上看,我们跟他们目前使用的技术同步,像载人航天的飞船技术、天地往返运输系统、空间实验室等一样,都是世界一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