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剧《汉武大帝》热播,中途而看。 彻即位前,汉为避战,和亲匈奴,果然零星骚扰外,安处数十载。
彻即位,势弱,和亲外交,一如既往。继续发愤图强,养精蓄锐,羽初就,不忍不甘不愿以女人之身缔屈辱和平,登高舞剑,终成武帝。
适逢天才统帅卫青、霍去病相继横空出世,辅武帝伟业,二人刀锋所指,匈奴无不退却。
少年英雄霍去病更是十八为将,二十为帅,扫平河西走廊。
匈奴人悲伤地唱道: “亡我祁连山,使我六畜不蕃息;失我焉支山,使我妇女无颜色。”
令人想起十七岁拯救祖国的圣女贞德,还有十八岁写就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、震惊欧州的歌德。
可惜霍去病竟会因个人恩怨箭杀李广之子,实在令人痛心。
跟历史上诸多案例一样证明着非常之人定有非常之憾。
比如霍去病出征打仗时宁肯将自己吃不完的酒肉凯旋时带回来,也不给战斗中饥饿的士兵吃。
难道真的是‘慈不掌兵?’或者说作为将帅重要的不是与士兵同甘共苦,而是有卓越的指挥能力,带领士兵打胜仗。
二十四岁时,霍大将军英年病逝。
过刚、过烈、过猛,就易折?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,或是名字不祥?
只知天苍苍地茫茫,风吹草低,不见了霍大将军。
更叹飞将军李广,时运不济。年轻气盛却赶上和亲时代,等到开疆拓土的主战时代,人却老了,真是空悲切。
一直以为汉将中,李广为第一将才,这一偏见,缘于学生时代课本上那一首诗‘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’
史上他的自刎,与电视上的战死有所不同,但都与当时的统帅卫青有关。
至使后来演绎出李广之子打伤卫青,引来杀身之祸。
作为君巨眼里理想人物的卫青,真是天时地利占尽先机,难怪可以一展宏图。不知他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否就是国人倡导的中庸之道?刚时刚,柔时柔,进时进,退时退。
卫青不仅战功赫赫,且为人谨慎。特别是李广之子打伤他时,他秘而不宣之心,常人实难做到。
卫青劳苦功高,却为人低调,也许跟他是私生子,及小时候受人凌辱有关。
但就算出身名门,也最好低调为人为事,这很是适合国情。几乎是千古不变的定律。
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太子和皇后卫子夫的含冤自绝,真是千古奇冤。
太子生性温和、善良、仁慈,在被政敌逼得走投无路时,做出激烈反应,以至累及皇后,母子先后含恨而去。
从此看出,宫廷间的倾轧真是丧失人性,灭绝天理,也再次印证了:伴君如伴虎。
但主要原因,是失去了两座靠山:卫青,霍去病。
作为卫青姐姐的卫夫子在武帝低谷时,嫁与武帝,生下太子,霍去病则是卫青外甥。
卫家势力真是如日中天,而这势力也实属名至所归。
后来随着卫青、霍去病的离世,新势力的崛起,对手的阴谋,武帝年老多疑,刚愎自用,太子过于善良,仁慈,终给人机会,母子双双惨遭不幸。
真是人走茶凉,盛极而衰。
为虎作伥的迷信之风,也是太子不幸根源之一。
命运叫人有时不得不信,但信过头,迷住了,必是不幸。
作为主角的武帝,很是欣赏他年少时的忍,赞叹他青壮年时的勇,悲怜他老年时的腐。
由于连年战争,汉朝经济大受创伤,民众疾苦,更可恶可叹的是,匈奴人韧劲十足,在遭到汉朝几十年持续打击下,竟然依然生龙活虎,照样时不时侵袭汉边界,是不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必然?或是武帝没有对匈奴进行毁灭性的打击?
觉得发动战争的次数少点,攻击力强一点狠一点,更好。或者只发动两三次战争彻底消灭匈奴,而不是仅仅解除匈奴对汉界的危胁。
战争更多的时候比拼的是经济,科技,人才,那时的战争还有至关重要的:人数。这些汉朝都远远占优。
打到最后,却依然打出一个和亲。
不知是不是当时汉宫中女子喜欢剽悍的外夷?强烈要求政府和亲呢?不得而知。
也许路人所议的,往往是路人做梦也想不到的。
其他人物,李广之孙李陵,小时就听闻他的故事。那时也很是责怪他为何投降?也责怪武帝为何杀他全家?
现在想来,这悲剧无可避免。
毕竟武帝对霍去病箭杀李陵之父,很是网开一面。诸多原因才造成李陵兵败必降之果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使匈奴被扣牧羊的苏武,十九年誓死不降,孤苦零仃一个人,吞毡噬血,感天动地。真是奇人。
司马迁更是武帝反复无常的试验品。好在武帝竟容忍了《史记》的面世。
司马迁矢志目标、坚忍不拔之志,也真是罕见。
另一件有趣的事,汉匈两方的将领总是降来降去,大都都能受到对方的善待,封将封候,不知是不是与当时汉匈两亲家时好时坏的大局有关?
一个事实是,双方都‘英雄不问出处。匈奴单于表现得似乎更出色。难怪单于可以对抗大汉上百年。重视人才啊,哪怕曾经是敌人。
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