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乙的一生有过许多壮举,“射天”斗巫只是其一,另一个是更改王位继承法则,将原本的“父死子继”与“兄终弟及”相结合的方式改为只有“父死子继”一种。
为厘清内情,有必要先提一下商代对先王的祭祀方式。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头等大事。根据诸多甲骨文大家,特别是常玉芝先生的考证,晚商时期对先王的祭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:第一种为含示名祭祀卜辞——即卜辞带“示”的祭祀,如“大示”、“小示”等,陈梦家先生首倡用“选祭”一词来进行称呼;另一种是现在比较熟悉、研究较多的“周祭”。
殷墟出土的祭祀卜辞中,选祭卜辞的使用时期大致为武丁到祖庚时期,并下探到康丁时期,属于殷墟早期的祭祀卜辞。选祭是以血亲为纽带的,祭祀的对象为直系先王,而通过“兄终弟及”形式继位的的旁系先王被排除在外,讲究的是“亲亲”原则。
周祭属于商代晚期才出现的祭祀方式。它是一个将所有先王全数列入祭祀范围,按其世系、长幼和继位顺序,根据其日名,将各代先王及其配祀的先妣列入相应的旬日中,形成一个完整的祀季,周而复始的进行祭祀的制度。
相对于选祭,周祭显得更为系统化,且其祭祀对象为所有先王,能否入选的标准为是否登上过商王宝座,体现的是诸王平等,讲究的是“尊尊”原则。
从选祭到周祭,从“亲亲”到“尊尊”,看似是将原本的血亲祭祀,变成了漫无目的的周期性祭祀,但其所蕴含的本质是为了强化王权。在讲究“尊尊”的周祭下,王权的神圣性得以提升。
之所以要再次提到武乙,是因为周祭出现的年代涉及到他。
上面说过选祭卜辞的年代最晚可以下探到康丁时期,康丁之后的四王时代选祭卜辞寥寥无几,有的多为周祭卜辞,且被选入周祭的最后一代商王是武乙的父亲康丁,自武乙之后的三代商王(末代的纣王不算)皆不在周祭范围之内。故周祭应当是在武乙时期成型的。
武乙之所以要用周祭代替选祭,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王权,而后用得到强化的王权来一举改变商朝之前的王位继承方式,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,哪个做父亲得不将自己手中最美好的东西交给子女继承。
从结果上看,武乙的行动无疑是成功的,商代后四王之间的继承方式已经变为“父死子继”。但王位继承方式的改变必定会触犯贵戚旧臣,特别是本有继承权的武乙诸兄弟的利益。可以确定在武乙生前,甚至是文丁、帝乙时期,围绕着王位继承权,商王族内部必定有过激烈的斗争,毕竟这是新老交替时代的保留性节目。在此情况下,纣王打压这帮旧贵族还犹恐未及,怎么可能去任用他们?
最后在正式告别武乙前,我们来给这位特殊的君王下个总结吧:商王武乙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,为了华夏文明的进步,不惜自毁生前身后名,与天斗(神权)、与地斗(东夷)、与人斗(旧贵族),在他不懈的战斗下,华夏文明开始步入青春期,武乙陛下千古!